针尾沙锥

Gallinago stenura   Bonaparte
   

  388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 额、头顶和枕部黑褐,杂棕色斑点;头顶中央冠纹及眉纹浅棕黄色或棕白色;穿眼纹暗褐色,较眉纹狭窄;两颊浅棕白而具褐色点斑。上体杂有红褐色和黑色。多黄色羽缘。颈侧和后颈棕褐色,杂黑褐色斑纹。背、腰、三极飞羽和翅上覆羽黑褐而杂棕黄色波状斑纹,羽缘棕白色;肩羽外翈棕白色形成背部较醒目的4条纵纹。飞羽黑褐色,覆羽端缘浅棕白色。有时三级飞羽较长,折合时几乎能遮盖住翼尖。尾羽24—28枚,多为26枚;中央几对尾羽基部黑色,近端处有宽阔的栗色斑,其后有一狭窄的黑色横斑,羽端淡棕白色;外侧12—18枚尾羽变狭而短,且较坚硬。颏和上喉浅棕白;下喉、颈及胸浅棕色,满布暗褐色纵纹。腹部白色;尾下覆羽具黑褐色杂斑。翼下覆羽、两胁白色或浅黄色而密布暗褐色横斑。两性相似。
虹膜暗褐色。嘴基黄绿或灰绿色,先端黑褐色。腿灰绿色或黄绿色,爪黑色。
量衡度 (mm,g;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)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尾 跗蹠
♂♂(13) 113 249 57.3 130 46 30. 3
(100—125) (235—270) (55—62) (124—134) (42—50) (27—32)
♀♀(16) 118 255 61.5 130 45 31. 8
(95—155) (236—270) (57—64) (122—139) (38—48) (30—34)

鉴别特征

鉴别特征 体形较小,翅长不及150 mm。头顶中央冠纹和眉纹白色或棕白色;眉纹宽阔,穿眼纹狭窄。上体杂有红褐色和黑色,多黄色羽缘。三级飞羽特长,折合时能遮盖翼尖。腹部白色。尾羽26(24—28)枚,外侧12—18枚尾羽变狭而坚硬,近端宽度约1—2 mm。

大小

量衡度 (mm,g;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)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尾 跗蹠
♂♂(13) 113 249 57.3 130 46 30. 3
(100—125) (235—270) (55—62) (124—134) (42—50) (27—32)
♀♀(16) 118 255 61.5 130 45 31. 8
(95—155) (236—270) (57—64) (122—139) (38—48) (30—34)

生物学

针尾沙锥喜栖息于山地或丘陵地带的林缘湿地、河谷沼泽、湖边、收获后
的稻田、泉水区及河流浅滩地带的草丛中。因斑驳的羽色与周围环境中的土壤和植被酷似,隐蔽性极好,故很难被发现。受惊以后常突然飞起,并发出“嘎-”的一声鸣叫。飞行速度较快,常变换方向,飞出不远很快又隐蔽于草丛之中。早晚活动较为频繁。食物主要为昆虫、昆虫幼虫、甲壳类和软体动物,有时也食农作物种子和草籽。据郑作新等(1983),胃内含甲虫、步行虫、鳞翅目幼虫和鞘翅目的幼虫。据李桂垣等(1985)在四川剖检5个鸟胃,4胃全为昆虫及其幼虫和卵,包括直翅目的蝼蛄1只、膜翅目蜂
科幼虫1条;另一胃含小麦数十粒及禾本科杂草种子和少许茎叶。据周亚平等(1999),该鸟在江西临川为迁徙路过鸟,4—5月作短期停留,栖息于稻田、油菜地、蔬菜地和小的灌木丛等。剖检16个嗉囊或胃,显示杂食性的特点。其中,植物性食物占61.7%,且多为禾本科种子(28.7%)和油菜籽(21.3%),动物性食物只占38.3%。据赵正阶(1995),针尾沙锥在黑龙江和吉林有繁殖,但未见确凿的观察报告。在新疆和云南,其栖息地海拔高度500—3 000 m。在西藏八宿县的然乌分布至海拔3 840 m,而在改则可分布至4 370 m。1988年3月26日在台湾关渡环志的针尾沙锥,1989年2月在菲律宾被回收到(张孚允,1997)。
据Carey et al.(2001),在香港针尾沙锥与大沙锥(Gallinago megala)因形态结构的相似性或栖息地重叠,常有被混淆的现象,统计数量存在偏差。

生境信息

针尾沙锥喜栖息于山地或丘陵地带的林缘湿地、河谷沼泽、湖边、收获后
的稻田、泉水区及河流浅滩地带的草丛中。因斑驳的羽色与周围环境中的土壤和植被酷似,隐蔽性极好,故很难被发现。受惊以后常突然飞起,并发出“嘎-”的一声鸣叫。飞行速度较快,常变换方向,飞出不远很快又隐蔽于草丛之中。早晚活动较为频繁。食物主要为昆虫、昆虫幼虫、甲壳类和软体动物,有时也食农作物种子和草籽。据郑作新等(1983),胃内含甲虫、步行虫、鳞翅目幼虫和鞘翅目的幼虫。据李桂垣等(1985)在四川剖检5个鸟胃,4胃全为昆虫及其幼虫和卵,包括直翅目的蝼蛄1只、膜翅目蜂
科幼虫1条;另一胃含小麦数十粒及禾本科杂草种子和少许茎叶。据周亚平等(1999),该鸟在江西临川为迁徙路过鸟,4—5月作短期停留,栖息于稻田、油菜地、蔬菜地和小的灌木丛等。剖检16个嗉囊或胃,显示杂食性的特点。其中,植物性食物占61.7%,且多为禾本科种子(28.7%)和油菜籽(21.3%),动物性食物只占38.3%。据赵正阶(1995),针尾沙锥在黑龙江和吉林有繁殖,但未见确凿的观察报告。在新疆和云南,其栖息地海拔高度500—3 000 m。在西藏八宿县的然乌分布至海拔3 840 m,而在改则可分布至4 370 m。1988年3月26日在台湾关渡环志的针尾沙锥,1989年2月在菲律宾被回收到(张孚允,1997)。

海拔范围

在新疆和云南,其栖息地海拔高度500—3 000 m。在西藏八宿县的然乌分布至海拔3 840 m,而在改则可分布至4 370 m。

国外分布

国外分布于整个欧亚大陆北部(繁殖区);邻区见于俄罗斯(阿尔泰、叶尼塞河流域、西伯利亚、贝加尔湖区、阿穆尔地区、萨哈林岛),哈萨克斯坦,蒙古,韩国,日本,巴基斯坦,印度,缅甸,泰国,越南,马来西亚,印度尼西亚等国。

国内分布

国内分布于天津、渤海海峡、河北(新安、昌黎、北戴河)、山西(左云)、内蒙古(乌梁素海、呼和浩特、赤峰、呼伦贝尔盟、满洲里)、辽宁(绥中、朝阳、兴城、昌图、大连、本溪、鸭绿江口)、吉林(抚松、长白、安图、敦化、和龙)、黑龙江(昂昂溪、帽尔山、大兴安岭、富拉尔基、齐齐哈尔、哈尔滨、兴凯湖)、山东(崂山)、西藏(普兰、八宿、改则、江孜、工布江达、朗县苏拉山口)、陕西(神木、眉县、周至、西安、西乡、安康)、甘肃(兰州)、青海(格尔木、西宁)、宁夏(六盘山)、新疆(昆仑山、叶城、天山、巴音布鲁克、阿尔泰山) (旅鸟,繁殖鸟);上海(崇明、青浦、吴淞)、江苏(常熟)、浙江(临安、杭州、宁波、宁海、温州)、安徽(石臼湖、当涂、庐江)、福建(福州)、江西(鄞县、临川、鄱阳湖)、湖北(江汉湖群、宜城)、湖南(常德、岳阳)、广东(徐闻、湛江、连平、九连山、鼎湖、高要、海丰、揭阳、澄海、怀集、连州)、广西(梧州、桂林、宁明、北海)、海南(昌江、吊罗山、文昌、乐东、五指山、琼海、陵水、儋县)、重庆(秀山)、四川(西昌、雷波、成都)、贵州(江口、息烽、望谟)、云南(昆明、永善、师宗、新平、澜沧、思茅、耿
马、景洪、金平、河口、石屏、蒙自、勐海、盈江、维西、中甸)、台湾(台北关渡、台中大肚溪口)、香港(旅鸟,少数冬候鸟)。



分类讨论